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网站首页 >> 三元文苑 >> 正文

刷屏时代更需深读静思

发布时间:2019-11-14   来源:烟台大学新闻中心学生团队    作者:廖运鸿   点击:

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变革了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读物有了相应的电子载体,人们借助一部手机便可阅读到既有的读物,传统文化中受人称赞的“学富五车”在一部手机的信息容量下显得微不足道。

不可否认,科技使阅读变得简单便捷,同时却也让人变得愈加急功近利。有些人读书的原因或出于职业晋升需要,或为了在人面前炫耀身价拔高自我,不得已扎身于书海之中。“静心养性”的提法更多的出现在书本上,“腹有诗书气自华”已鲜有人推崇。

讲究效率、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似乎由不得人慢下来反思自我,稍微停下一步就会被后来者居上。在如此紧张的竞争环境中,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成为每一个追逐成功人的诉求,传统的阅读逐渐被微信、微博的推送取而代之,信息量大、及时性强、易于获取的特点俘获了多数人的心,使人们热衷于热点的追逐,信息的高效轻松获取,传统的阅后而思逐渐鲜有人做到。坦白来说,对新鲜事物的关注、对名人隐私的好奇等活动本无可厚非,这是我们的一种猎奇本能,但如果以消耗生命为代价为他人虚无缥缈的事情狂欢喝彩,于己而言似乎太过慷慨。

网络信息之所以如此丰富,在于每一个参与者都平等而广泛地享有表达的权利。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使得每个人身兼发言人和观众两重身份,这种二合一的身份和网络本身难以监管的弊端使得庸俗流弊充斥着屏幕,更有甚者会发出煽动性话语,子虚乌有的事情层出不穷。倘若以此作为自身成长汲取的养分,不显荒谬?有人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没有经历筛选过滤的言论不应轻信,就像美酒需要时间的沉淀,经典需要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没有经过沉淀的酒能诱人一时,却乏余味儿;没有经过检验的读物能悦目一瞬,却鲜能引人深思。

帕斯卡尔曾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何以比喻成一根苇草?我们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其根本就在于我们的思想,并非仅仅是经验的总结和知识的学习,若以学习而论我们人类早已败北。上个世纪,人类在国际象棋领域就被人工智能攻破。在震惊世界的人机围棋大战中,号称为人类尊严而战的李世石以1:4不敌人工智能,随后堪称“世界第一”柯洁的被零封再次强势地宣告了人工智能在学习领域绝对的统治地位。古人所说的博闻强记在当下科技潮流中已无明显竞争优势,一台性能良好的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其知识含量和运转速度,个人终其一生难以企及。在以计算机记录信息的趋势下,对问题精准思考、对事物独到见解会是接下来人类追求的共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工智能再厉害也不过是人类思想的产物,只能按照人类的意志行事,唯有掌握思想方能无往不利。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们的发展,使我们“上可与鸿鹄齐翔,下可与鱼鳖遨游”“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然而,科技真的百益无一害吗?用屏幕阅读的你是否还记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投身春秋大义的孔夫子;是否还记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绣口一吐即盛唐的蜀中少年;是否还记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万世豪言……所有这些,都曾使一颗卑微的心灵奋然起舞,充满力量。但是,如今的我们呢?我们每天不厌其烦地刷着微信、浏览着微博,这些给了你什么?放下手机后的空虚,面临困境时的无措,思考问题时的短视……而诸如只有五千字的《老子》、一万字的《论语》等浓缩了智慧的典籍置若罔闻。没有人会批评你刷屏,但倘若你的生命格局仅限于它们,既浪费了光阴又枉然了自己。现在,请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简单地反思下自我:哲学上三大终极问题是否会时常拿出来擦拭?面对夕阳下展翅的候鸟能否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扬貌美女子时可否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替代“美女”二字以博佳人一笑?

书籍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承载的知识,更多的是,让我们很多人都明白了人类是如何从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文明的建设者,它浓缩了人类奋斗的全部历史精华。司马迁从前朝历史中总结出王朝变迁规律书写了《史记》;马克思从书籍中探索出黑格尔唯物主义的缺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爱因斯坦研读出牛顿经典物理学的另外可能性而建立了相对论……这些聪明的大脑无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显示出智慧的光芒。

中华民族延绵千年,历经战火苦难,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思想精神的传承,传承最直接有力的方式是教育,而教育则以阅读为主要方式。几千年浩如烟海的中华史书典籍是我们思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是我们锻造精神锤炼气质的铁锤,如若将其视为弊履抛弃,实乃买椟还珠。

大海潮起潮落,掀起的狂风暴雨不过呈莞尔威风,波澜不惊方是大海永恒的身姿。请给自己一些时间,一个早晨或一个午后,翻开那本早已蒙上一层尘埃的书籍,拯救我们逐渐被迂腐侵蚀的心灵。多一分深读静思,少一分急功近利。

上一篇:小樽如梦你如风
下一篇: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烟大校报

More

高教视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