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网站首页 >> 三元文苑 >> 正文

谎言背后藏着严苛的社会准则

发布时间:2019-11-22   来源:烟台大学新闻中心学生团队    作者:徐中豪   点击:

《罗生门》是著名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上映于1950年,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与《竹林中》两篇小说。影片以小说《罗生门》为基本框架,阐述了《竹林中》的故事情节。其经典之处不仅仅在于兼具文学与哲学的主题,也不仅仅在于对人性的直视,更多的是导演成功地把它以电影化的方式进行呈现。电影伊始,一个滂沱大雨之日,在残破不堪的京都罗生门下,行脚僧、樵夫、杂工聚集一起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武士金泽武弘被害于丛林中,樵夫、强盗多襄丸、死者妻子真砂、女巫都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每个人都各执一词,使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罗生门》片长88分钟,只呈现了罗生门、树林、官府等这几个场景,想要填满88分钟的时间需要高超的拍摄手法和细腻精致的视觉语言。樵夫、强盗、死者妻子、女巫四个人讲述的是同一个案情,本身存在诸多重复,而黑泽明通过镜头中人物相对位置的改变和不同的镜头质感,通过罗生门、官府、案发地点的层层转述,运用不同的方式技巧呈现出四人对案情的描述,完全抹杀重复赘余之感。让观众充满好奇地观看影片,并满怀期待地观看接下来这个人会如何描述案情。其中,两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其一是女子拿着短刀靠近丈夫的镜头。小说中原文这样描写:“羞耻、悲哀、愤怒……我不知如何描述我当时的心情。”这种情绪变化在电影中很难表现。但黑泽明巧妙运用树荫和阳光的关系,使明亮与黑暗反复闪现在女子脸上,巧妙地反映出女子的内心变化——时而明亮镇静、时而黑暗慌张。其二是樵夫抱着婴儿走出罗生门的镜头。当时,罗生门俨然是死尸遍地、残破不堪的人间地狱,而樵夫抱着婴儿走出这里,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再配以雨过天晴的场景,给人以新的希望,从侧面赞颂了人性美好的一面。

每个当事人都倾向于美化自己的证词,无意识地美化自己,在潜意识中抹去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显现出人性的弱点。深思电影寓意,我们不难发现利己主义的强大影响力量:多襄丸马上要面临死亡的惩罚,但他还是没有忘记把自己形容成一个武功高强的人;真砂即使被玷污也要把自己包装成忠贞不二的人;甚至已经死去的武弘还要将自己说成是因苦闷而自杀,并非是软弱而被杀;最后看似老实善良的樵夫也为了隐瞒自己偷窃匕首的事情歪曲事实。似乎每个人说的都像真话,每个人说的又都像假话。这是否是一种人在利己主义推动下的堕落?影片最终想向我们展现比谋杀更可怕的是谎言,比软弱更危险的是否认吗?答案是否定的——整个故事到结尾处都没有还原事实真相。因为有的时候不需要真相,这个世界需要一些谎言去维持。就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中那个单纯的少年戳穿了成人社会中的谎言后导致社会崩溃一样。

而影片中的人物为什么要撒谎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真相不能被自己接受,所以只好用谎言来掩盖。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去说谎,深究起来说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当时严苛的思想准则。当时的社会对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正因为每个人都硬着头皮去迎合社会准则,所以才诞生了谎言。《罗生门》发生在大男子主义横行的年代,单是女子被玷污这件事,就很少有人能够坦然接受。影片中作为武士的武弘就更不能接受了,真砂便只能说谎。武弘身为武士却被小盗贼暗算,这本身就不能被他接受,其妻子的事更令他颜面尽失,被人不齿,所以他选择说谎。而强盗和樵夫也有各自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地方或者说也有不被社会道德所接受的地方,所以选择了说谎。社会严苛的思想准则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它会否定并且刺穿所有不能接受的事物。所以为了不被刺穿,人们只好采取说谎这种自保措施。我们在现实中强烈地谴责他人说谎,可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对方如果说出真相,你又能否能接受?所以说,谎言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们的不接受、不理解和不宽容。在原著结尾处,芥川的笔下是令人不安、战栗的虚无。历史真相不可知,对一切走向了怀疑,最终走向了彻底的虚无。借用史铁生的一句话:“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在发现时已被重组。”

现今国内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谎言的对立面并不是真诚,而是宽容。”如果我们都能理解并宽容他人,而不是只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他人又怎么会说谎呢?而且真相或许是丑陋的,但事情已经发生了,更关键的是如何去解决,而不是纠结事情真相。给未来一个答案和理由——或许我们误入了这扇罗生门,但只要我们坚定地走出来,未来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上一篇:回不去的叫故乡
下一篇:竹语,竹语

烟大校报

More

高教视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