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紧紧围绕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的总要求,着力构建就业保障、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帮扶等四个体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就业质量、就业率稳步提高。
明确目标责任,完善考核管理,构建全方位就业保障体系。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双“一把手工程”,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楚、行动有力”的校院二级就业工作组织框架。就业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根据各学院专业特点、就业市场需求情况科学制定就业率指标,依据指标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对考核优秀的学院进行经费奖励,充分调动学院就业工作积极性。各学院成立以院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分管副书记主管、辅导员具体落实的学院就业工作小组,定期研究推进就业工作。辅导员、导师定期深入班级,一对一、面对面开展工作,做到就业工作有思路、有举措、有监督、有落实、有反馈,保证工作的层层落地落实。
立足市场需求,强化就业导向,构建一体化就业指导体系。健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推进就业指导工作重心前移,加强对低年级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尽早唤醒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开设《大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并专门开发了学业规划网站,借助专业导师的力量,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引入优质慕课的基础上,明确课堂教学授课的重点,加大对重点用人单位的宣传推介,让学生尽早明确就业方向、了解用人单位的特点和岗位职责,指导学生对就业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增强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举办丰富多彩的求职技能提升活动,在校内开展简历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友求职分享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学院举办模拟面试大赛、模拟求职大赛等就业指导活动,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展校外资源,创新就业指导模式,聘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导、用人单位高层、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为学校校外就业创业导师。邀请校外就业创业导师进学校、进课堂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的就业创业指导。开展“烟大学子名企行”活动,打造“零距离就业”通道,联系优质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就业实习见习基地,利用假期组织应届毕业生赴用人单位参观、见习,零距离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增强职业认知,促进毕业生理性择业、积极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模式,构建网络化就业服务体系。利用“线上+线下”模式,实现招聘信息全覆盖,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教师人脉资源等,多渠道收集就业岗位信息,通过“烟台大学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等宣传媒介及时发布,实现招聘信息全覆盖,针对2019届毕业生发布招聘信息1500余条。搭建企业和毕业生面对面平台,助力毕业生求职路,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基础性和主渠道作用,做好大型综合性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行业类地域类专场招聘会、校园宣讲会、校园招聘日等校园招聘活动的组织工作,针对2019届毕业生学校累计举办大型招聘会2场、行业类地域类专场招聘会13场、专场宣讲会300余场、校园招聘日11期,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扎实推进“就业质量提升工程”,重点引导和支持优秀学生到大型央企、国企、行业领军企业就业,学校站在打造未来杰出校友的角度,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通过整合就业资源、拓展就业平台,积极帮助更多的学生到大中型企业,到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就业,到优质岗位上发展,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近三年约1500名毕业生就职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70余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
定向摸排登记,精准施策,实施托底帮扶,构建精准化就业帮扶体系。将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工作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帮扶台账,通过定向摸排准确掌握家庭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女性毕业生、残疾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情况,建立帮扶台账,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推荐岗位信息、发放求职补贴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作为重点援助对象,指定专人具体负责,为他们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服务,优先向企业推荐,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组织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学校通过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工作群、通讯录等形式,持续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确保“离校不离线、服务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