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从教13年来,侯老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参与工程实践,他用自己勤恳的工作态度和不凡的教育教学、学术科研业绩诠释了教师这一事业的崇高!
一位严师和七罐废笔芯
初见侯老师是在土木馆C507办公室。侯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敲击着电脑键盘。对面桌子旁,坐着他带的几个研究生,也都在埋首学习。据侯老师介绍,他的很多研究生都是在他的办公室里学习工作的。侯老师说:“他们在这学习,我可以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这样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嘛!”
侯老师的研究生土木工程学院研16级厉立兵说:“侯老师上课特别认真。”
不仅上课认真,侯老师对所带的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要求也十分严格,据侯老师介绍,他的研究生从完成论文初稿,到拿出去投稿,至少要经历三个月的时间。“正常的话不低于10稿。”侯老师如是说。而每一稿,侯老师都会认真地从头改到尾。在厉立兵向记者展示的论文第6稿中,记者看到,稿纸上还是布满了侯老师用红笔做的批注。厉立兵向我们介绍:“这篇论文我已经改了13遍了,每次交上去侯老师都会逐字逐句地审阅,然后提出修改意见,基本上每一篇成型的稿子都要经历三到四个月的时间。”
侯老师的办公桌上,已经积攒了满满一罐用过的红笔芯,这样的笔芯,十几年来,侯老师攒了七罐。
作为导师,侯老师对所带本科生班级的学习要求也十分严格。“学习是第一位的。”他这样对每一位学生说。在班风建设中,他提高学习成绩在奖学金评定标准中的比重。虽然有些同学对此举表示不理解,但是侯老师却认为:“以后走上社会,同学们就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不仅如此,侯老师还会在每学期初的班会上对本学期的课程作出具体分析,并为同学们提出学习建议。班里如果有学生考研,他还会为大家分享考研最新讯息,给同学们加油打气。在考研学生复试受挫时,侯老师还会尽力帮助他们联系调剂的具体事宜。
为了方便为学生答疑,侯老师建立了QQ群,学生有问题随时在QQ群里提问,偶尔有同学提出了他不熟悉的问题,他也会帮助查找相关资料,尽心尽力,从不推辞。
既为严师,亦作益友,侯老师凭借认真严谨的负责态度,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时光不负有心人
在侯老师看来,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到“能够上好每一门课”,而这个“好”字,无疑不似说起来那么简单。作为一位严师,侯老师不止对学生严格要求,对自己更是严格。
刚进入烟大工作时,侯老师主要承担防灾减灾方向限选课的教学工作。后来,他又承担《土力学》《基础工程》的课程教授任务。刚承担《土力学》课程教学时,为了克服专业方向不对口的困难,侯老师认真研读每一本专业基础教材,书架上一本本《规范》,侯老师不知道翻阅了多少遍。在侯老师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侯老师的教材也同他批阅的研究生论文一样,上面布满了红色的笔记和公式。记者问:“您上课前都要把教材完整地看一遍吗?”“一遍哪够?”侯老师笑答,“这些知识点都是一条条、一遍遍‘抠’出来的。”在2011-2013年,侯老师将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探索教学方法当中。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土力学》这门课程必须要结合工程案例来讲解。因此,只要有机会,侯老师就去参与工程实践。“这是接触工程案例最好的机会。”侯老师如是对我们说。而每次工程实践结束后,侯老师都会把工程地质资料保留下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的参考资料。
那时,侯老师带着四个班的《基础工程》和《土力学》,一周要上两次课,他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教学,加之自身对土力学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因此也常常备课到深夜。2012年的一个周五,侯老师在给学生上完课后,便赶去北京出差。为了不耽误下周一第一二节给学生们上课,在北京出差两天后,侯老师决定搭乘周一凌晨的飞机赶回烟台。侯老师提前四小时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在机场候机时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对当天上课讲授内容中不清楚的环节再次进行查阅和梳理。谈及这段经历,侯老师感慨道:“这上课可是个良心活儿啊,一分也偷不得懒。”
侯老师除了带本科生的课程,还需给研究生上课、带研究生学习搞科研,与给本科生授课不同的是,研究生需要做更多的工程实践,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因此,带着研究生们去做工程实践、分析工程案例便成了家常便饭。据侯老师的研究生回忆,有一次和侯老师去烟台龙湖四期地质勘查现场做地基动力参数测试的工作,让他对老师更加心生敬佩!由于做脉动测试的最佳环境是在人流量、车流量干扰小的时候,那次工程实践侯老师便选择在人们休息和车辆较少的时间段去做。侯老师的研究生高雷说:“记得当时是在11月份,天特别冷,侯老师带着大家到工地去做测试,从19时到23时30分,侯老师都陪着我们一起,给大家作指导。当时内心是非常感动的,非常感谢侯老师。”
要先保证人活着救人才有意义
作为城市基建工作的参与者,每一次看到自己参与的工程完工,侯老师都有一种自豪感。这些年来,侯老师参与过的最大工程是哈尔滨轨道交通地震安全性评价,那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侯老师笑说:“说来遗憾,地铁完工后我还没有坐过呢!”
作为防灾减灾专业的学者,侯老师一直将防灾减灾这件事挂在嘴边,放在心上。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侯老师原来的博士单位选择了都江堰这座城市做震害调查,并邀请已经毕业的侯老师去帮忙调查,侯老师没有迟疑,商定好时间后就带着防灾减灾方向的研究生赶赴了都江堰。由于调查工作量非常大,侯老师和学生吃过早饭就前往调查现场,晚上回来后又加紧将照片资料和调查数据归档。据侯老师回忆,那个时候基本上整个白天都在外边跑,天黑到看不清建筑物了才返回住处,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虽然工作异常辛苦,侯老师却从不觉得累。侯老师说:“国家和人民经历了这么大的灾害,我和学生能尽一点微薄之力,心里也算是有个安慰。这段经历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当专业理论贴合实际时才具备可施行的价值和意义。一次,东北的一个矿井发生了坍塌事故,侯老师所在的一个交流群里,大家都在讨论救援方案,救援难度看似不大。在大家都从专业角度给出钻井建议时,侯老师却建议先给被困者提供足够的水和食物。后来这一建议也被救援组采用,最终,将矿井下的被困者成功援救出来。侯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时,也常常会引用这个例子,他告诉学生们:“专业理论需贴合实际,科研成果要向生活转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先保证人活着,救人才有意义啊!”
此外,侯老师作为烟台市九三学社的社员,同时担任莱山区的政协委员,为地方建言献策,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关心时事热点,关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防灾减灾方面,提出了关于中小学校舍加固、消防安全、样板城市等具有可执行性的提案,并积极配合回访,努力推动提案落实,做到了有始有终。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会记录每一位行者的追梦路程与辛劳付出!侯老师的故事告一段落,但他的工作却远未结束。“师者,人之模范也!”侯老师牢记这一名言,他在工作中处处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自身高尚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引导学生。
郭春香 魏思蓉 王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