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网站首页 >> 三元文苑 >> 正文

变味了的戏曲

发布时间:2017-12-18   来源:烟台大学记者团    作者:中171-6廖运鸿   点击:
  “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追随歌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令人遐想万千的画面,年轻的姑娘衣着暴露在台上“搔首弄姿”,台下“热情”的观众不时传来阵阵欢呼。不明就里的你可能会联想到某个酒吧或KTV,然而事实却总出人意料。这舞台是专门为以严肃和神圣著称的戏曲表演建造的。
  作为村里的公共财产,这个戏台已经存在了30多年,连续30年每年为村民提供为期半个月的黄梅戏或越剧演出。几代人的童年因它而多添了几分亮色,我也在它的陪伴下成长。
  每年农历的7月23日,我们村都会举行庙会。庙会的主要内容是将安放在庙里的各尊神佛放置在竹制的椅子上,被村民一前一后抬着逛遍整个村子。仪式结束后将神佛安放在戏台前的小庙里,与我们一起观看戏曲表演。
  作为小孩的我们是最喜爱这种活动的,并不是对戏曲有多么喜欢而是可以和小伙伴尽情玩耍。当然,我们也会有坐下认真看戏的时候,情到深处,也会跟着“咿呀咿呀”地唱着。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外行的我们自然不明白为何经验丰富的老人会对《天仙配》中的王母拍手称快,我们却很天真地与他们争辩织女比王母演得好,原因当然是织女比王母年轻漂亮。
  我在这样的岁月里成长着,时间在不经意间把我从小学送到中学,又把我从乡村送往县城。同样地,时间不止在我身上留下痕迹,也在其他人、其他事上雕刻印记。瓦片房被成排推倒,钢筋水泥房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原本充满生气的村子也因年轻人外出追逐财富而显冷清,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宽敞的房子里相依相伴。
  然而,不管人和事物如何变化,一年一度的戏曲表演仍然会如期在农历7月23日上演。似乎是为迎合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一向古板严肃的戏台也接受了一些“新鲜”元素。于是,在台下的你能欣赏到戏曲和歌曲杂糅的《千里之外》,也能观看刘谦“徒弟”的魔术表演,更有甚者,为了迎合某些受众的猎奇心理,将传统戏曲表演与低俗行为表演相结合,不雅镜头频频再现,传统戏曲茁壮成长的幼苗被扼杀在摇篮里,取而代之的是台上为搏眼球的行为艺术及台下歇斯底里呐喊的观众。
  一场好端端的戏曲表演更像是一场闹剧,我不禁要问:变了味的戏曲将何去何从?
  我觉得,传统戏曲表演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着力打造戏曲精品力作。在这方面宁夏做得不错,优秀事迹经常见诸报端。这些年来,宁夏在加强戏曲传承保护的基础上,还设立了戏曲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不仅如此,还加强对秦腔、京剧等剧种的挖掘整理、保护抢救、传承发展,收集整理了一些经典剧目的剧本和影像资料,先后复排了《打金枝》《周仁回府》《宝莲灯》《杨门女将》等传统经典剧目,使经典剧目得到有效传承;在创新方面也是可圈可点:实施精品战略,挖掘宁夏本土文化资源,用现代理念进行创新演绎,打造出了秦腔《花儿声声》《庄妃与多尔衮》《狗儿爷涅槃》,京剧《海上升明月》《萧关道》《庄妃》等一批传统艺术魅力与时代审美需求有机结合的戏曲精品,在地方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人民群众贡献了真正的视听盛宴。

  鲁迅在小说《社戏》中对传统戏曲进行了惟妙惟肖地描述:“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我不禁想说,戏曲文化要重新在民间流行起来,一方面要放下架子,不计较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以观众喜爱的正能量元素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另一方面要谋求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保护和弘扬传统戏曲艺术,还要让活跃在民间的文化人、表演爱好者与观众参与,尤其要创造机会吸引年轻人。让传统文化艺术创新,进千家万户让传统戏曲走新,我们任重而道远。
 
\

上一篇: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
下一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烟大校报

More

高教视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