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网站首页 >> 三元文苑 >> 正文

战火中的乐声

发布时间:2016-11-07   来源:烟台大学校报    作者:法153-1 艾潇瑞   点击:
  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正是因为其经历时光洗礼而愈见其血肉筋骨之美。由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钢琴家》正是这样一部传世之作,在岁月之石的打磨下更熠熠生辉。人性、战争、信仰和爱等几个主题交织在一起,再现了那段紧张又血腥的年代,让我们乘着时光机穿越回到了二战时期的波兰。
  生于优雅、长于浪漫的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德斯劳·斯皮尔曼本是生活安定的音乐之子,却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所逼迫而狼狈逃难。战火纷飞,现实如寒冰般冷酷。纳粹党的疯狂与屠戮,犹太人的惊恐与绝望形成鲜明对比。失去丈夫、被逼疯了的老妇,无家可归、号啕大哭的女孩、终日仅有马铃薯果腹甚至一口粥都会争抢的境遇,卑微如蜉蝣的人民受尽压榨和苦痛折磨。虽然敌人对这个民族的迫害一步步趋紧,但其凝聚力却更加强大。一块价值20波兰币的牛轧奶糖,父亲将其小心翼翼切成六块分给家人。绝望、黑暗、无助的日子里,仍有坚守理想的子民。电影中那个被捕的青年随身带着的小红册子上有这样一段令大家记忆深刻的文字:
  若你戳刺我们,我们不会流泪吗?
  若你呵我们痒,我们不会发笑吗?
  若你对我们下毒,我们不会死去吗?
  若你加害于我们,我们不应该复仇吗?
  战火无情,信仰无价,颠沛流离中,钢琴家仍微闭双目、用纤细的手指在空中演奏那些流淌过心灵的动人旋律。音乐给他希望,而希望化作力量,鼓舞每一个写满饥饿与寒冷的日日夜夜。
  逃亡,却不屈膝投敌;流浪,却心怀光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波兰人民的团结作战,苏联军队的介入。紧张的时期,连呼吸都变得局促。钢琴家在友人的帮助和无尽的挣扎中捱过分分秒秒。他胡子拉碴、满身污垢,因崴了脚而蹒跚的步伐和落荒而逃的背影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阁楼与德国军官正面相遇时他仍保持着清澈的双眼,弹奏的那首悲愤而抒情的战争之歌,砸出铿锵的节奏,每一个音符都诉说心灵的呐喊。或许是音乐产生了共鸣,或许是戳中人性柔软的一隅,德国军官非但没有以枪口结束这位艺术家的生命,反而还给他提供了食物和大衣,一句“感谢上帝吧”让我们听到了战争中人们对善良的追寻。就这样,经历千辛万苦,钢琴家终于等来战争结束、迎来自由的曙光。
  影片结尾,主人公在波兰电台演奏钢琴曲。安然、沉稳、目光深邃,仿佛还泛着泪光,正如开篇那行云流水的乐章,他优雅的微笑与纤长的手指……恍若隔世一梦,记忆的碎片拼凑成故事,战争之殇深埋在那些真实经历过的人的心底。
  全景式的描写、冷静客观的笔触、真实自传的改编,罗曼用40年心血铸就了这部摘得奥斯卡等多项大奖的经典之作。战火中的乐声,历久弥新,仍回响在耳畔……

上一篇:长征之魂,中国之梦
下一篇:为爱的人铺路

烟大校报

More

高教视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