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我们只有两种想法,一是感恩,二是感激。
有了母校的培育才有了我们的今天。有机会进入校报成为记者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至今难忘的是,当时刘德敏老师让我们班一名现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同学唐经刚通知我去找她,我既忐忑又激动。过去后,刘老师不仅给我讲了文章的事,还给我很多鼓励,更关键的是希望我能加入校报记者团。20多年已逝,再回想,那就是人生的转折点,树立了我们的职业目标。
大学时,我们可能学了很多课程,但是从我成为一名校报记者开始,除了努力学习中文课程外,更关键的是大量地阅读有关新闻写作、新闻理论,还有一些老一辈新闻人的传记。正因为这些历练,在校报那段时间的经历,锻炼了我写作和思辨能力,也锻炼了我们执着力,这成为我人生一种重要而深刻的积淀。刚才徐志增师兄所说的,他是94年,我是95年。95年正月初九,烟台市人才市场,我就拿着曾在校报发表的文章和一摞校报去应聘。当时我们台领导看了我发表的文章,和在学校获得的许多证书,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证明了你曾经努力过,你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追求。所以从那一刻,正是因为校报,正是因为在烟台大学校报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任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进入了当时的烟台有线电视台,后来有线台和无线电视台合并为现在的烟台电视台。
那天校报陈老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来参加这个会,刚好我这段时间在梳理我在烟台大学的四年,特别是我在校报这几年的经历。正如我两位师兄所说,千言万语汇成四个字:感恩、感激。在这里我代表我个人向各位校领导、各位老师表示感谢。特别是刘德敏老师,她是我进入媒体、进入新闻的引路人。我从中文系老师那里学了很多东西,但在新闻方面,第一篇文章和第一篇报道都是刘老师帮我改的,由衷感谢。我现在荣幸成为烟台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定会全力以赴地努力工作,不辜负母校对我的培养,更不能有辱于“烟台大学校报记者”的称号,要为它增光添彩。最后祝我们烟台大学未来更美好,也祝在座的各位校领导、老师,各位师兄生活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