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校报总编辑曲增欣老师说,听说过许多对三元湖含义的解说,想听听你们的见解。虽然天天与学校档案文献打交道,但一下子让我们说出三元湖的由来,倒还真不容易。我们答应作一番考察。
我们循探究校史资料的老路,着手查找档案,翻阅校刊,打听知情人,力求史实准确,不误读者。岂知才过去30年,三元湖的建设来历、命名过程等基本史实,竟至众说纷纭,考证工作颇费周章。转眼间花去近三周时间,编辑催稿,故不得不暂时打住深究念头,先将部分所得和盘端出,提供些资料和我们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人工湖的由来
三元湖在2001年前被称为人工湖。对于有“最长海岸线”的大学,为什么还要开掘一个人工湖?这得从头说起。
1984年烟大创办之初,时任教育部长何东昌亲自写信给清华大学,请来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谢照唐教授,为烟台大学作校园总体规划与设计。5月11日,谢照唐及清华设计院一行四人来到烟大,冒雨对烟大校址进行现场踏勘。现场一片泥泞,灌满雨水的沟渠与大海相连。
如何在这片地势低洼之处解决建筑与排水问题,谢照唐先生考虑:“在低洼地挖人工湖,就地填高四周地势,实现土方就地平衡的同时,带来以人工湖为中心的沿湖教学建筑群,充分展现教学建筑的特殊风采。”沿湖建筑风格,“突出体现在图书馆和大钟楼的形体设计,及环绕人工湖各教学建筑的空间组合上,生动而高低错落的形体,使之成为校园的核心、湖光倒影成趣的第一期工程建筑的标志。”
在高明的规划建筑师那里,低洼地势并没有成为影响建筑设计的不利条件,反而成了创新的元素。谢教授的设计理念,使人工湖的挖掘一举三得:一是降低了地下水位,使湖边建筑不受高水位困扰;二是就地利用了人工湖土方,为运动场及周边建筑提供了回填土;三是形成了湖光楼影、荷花映日的校园中心建筑景观。谢照唐先生后来评价说,“结合排涝挖湖填土而形成的环绕三元湖的建筑群,为校园核心的新形式,别具一格,具有诗情画意般的中国园林特色。既不失典雅凝重,又含恬静气氛,是读书学习的好去处。”
对开掘人工湖,当时教职工甚至市里领导也有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浪费了宝贵的建设用地。学校专门为此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并就为何要建设人工湖作了说明。时任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杜建寰对大家说,有一片水面可以改善环境,现在大家不理解,再过几年就知道它的好处了。30多年后的今天,当你从西门走进烟大校园,绕过如四合院照壁似的“孺子牛”,高大乔木合围的草坪尽头,便是豁然开朗的一片湖面。青年学子在湖边晨读,白发老者在湖边徜徉,城堡式图书馆与巍然高耸的科技馆钟楼的倩影映入湖中。虽难与燕园、清华园相媲美,却也别具一番韵味,甚至成为新人们拍摄婚纱照的好去处。回头看当年的决策,我们不能不为创校者们的智慧与建筑美学眼光所折服。
人工湖的建设
人工湖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从1984年到2001年,先后经历了三期工程。
从1984年学校破土动工,开始挖掘人工湖西侧一角土方,到1990年5月,将南起文科馆,北到图书馆,东至科技馆西侧的湖岸护堤砌成,为人工湖的一期工程。人工湖与同时完工的办公楼前广场、花坛,成为开通西门,进入学校教学区东西景观轴线上的亮点所在。
第二期工程是1992年4月10日开工的。时任校长李庆臻认为湖面小,不堪与北大的“湖光塔影”相比,要求基建处二次挖湖扩大水面。基建处的同志担心水面扩大后,水位下降或干涸而使湖景逊色,李校长建议在湖东、西间留一土堤,视湖水多少再作调节。此次工程挖掘土方20000多立方,湖面扩大到21628平方,并将石砌湖岸向东延伸到科技馆东侧。
2000年,烟台大学提出奋起二次创业,建设二期工程。人工湖的第三期改造工程,随着校园文明建设与二期工程建设提上日程。5月22日,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吴耀东博士应邀来校,对二期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在现场踏勘后,吴博士连夜在一张硫酸纸上画出设计草图。烟大建筑设计研究院请建筑系李辉老师等,依据此草图进行详细设计,绘出全套施工图纸。
人工湖三期改造工程于2000年7月18日正式开工,到10月28日全部工程完工。整个湖区占地约100亩,水面约60亩。湖四围用鹅卵石砌筑堤岸,湖区东部修建起一座连通南北的拱桥,湖心岛上辟出一片露天舞台,湖心岛与东南湖岸间设计一段荷叶汀步,还将湖东南原有的一片芦苇保留下来。
10月27日上午,学校举行人工湖开园仪式,全校2000多名师生员工参加,校领导为开园仪式剪彩。
2001年春天,学校又对修葺一新的人工湖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工作,在沿湖四周和湖心岛上栽种了大批柳树、松柏、法桐和各类灌木,铺设了草坪,湖边草坪中还有从昆嵛山等处寻来的几块巨石点缀其间。
7月间,学校趁当年大旱水少之际,投资10万元将三元湖湖底进行一次大清理,清理出大约8000立方的淤泥。秋季雨水丰沛,三元湖得到大量地表和地下水补充,湖水漫及堤面,呈现一片汪洋胜景,颇为壮观。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