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网站首页 >> 三元文苑 >> 正文

我所知道的沈校长的几件小事

发布时间:2015-05-21   来源:烟台大学校报    作者:姚新喜姚新喜   点击:
    我认识沈校长是在1999年。那年十月烟台大学举行十五周年校庆和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作为校庆办公室工作人员,我前去北京,联络、迎接两校援建老同志前来烟台。自那以来的十多年间,我一直与沈校长保持联系,几乎每年都有一次乃至多次见面。我亲耳聆听过他关于大学教育的许多谆谆教诲,也亲眼目睹了一个耄耋之年的老教育家心系国家教育事业,关心烟大成长进步,抓紧时间做事的许多场景。
    第一件事发生在2001年7月9日。当晚沈校长与清华顾秉林副校长、北大林钧敬副校长以及援建老同志一行20多人,乘飞机前来烟台参加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当天因烟台大雾,航班推迟了两个多小时。起飞后又因烟台雾未消散,飞机备降青岛。几经交涉,东航派大巴将乘客连夜送往烟台,到达东山宾馆已是10日凌晨3:00。在青岛时我就担心,经过七、八个小时的折腾,80高龄的沈校长身体吃不消,曾劝他在青岛住下第二天再来烟台。他说,省领导都到了,不要因为我们影响会议日程。他坚持与大家同行,在大雾中颠簸了三个多小时。仅睡了三个小时,他就和大家一样按时起床用餐,准时走进会场,并在大会上做了一个简短发言后,才在领导们劝说下回到房间休息。一位高龄老人,把工作、他人放在第一位,丝毫不要求特殊照顾,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件事是2004年烟大举行20年校庆,学校准备出一本纪念册,请当年援建的老同志撰写回忆文章,沈校长愉快接受了约稿。承担这一任务后,他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资料搜集工作。一方面找杜建寰老师询问,一方面到北大档案馆查资料,又专门请沈正华老师给我发来一份邮件,详细列出了要查询的各系、各专业的名称、招生数额和分合情况,还对《烟台大学1984-1994》中的一些有疑问、各处说法不一致的地方详加指出,要求提供准确的说法。我请徐焕波、原秀红等老师按他的信一一查检档案和笔记,为他撰写文章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他在掌握准确数据文献的基础上,写出长达十四页、一万多字的《关于烟台大学初创时期的回忆》一文,从“中央和省领导的决定”、“ 筹建会议及办学方针的确定”等八个方面,全面回顾了烟大建校初期各方面工作的全貌,提供了到目前为止对烟大早期历史记载最为全面、详实和具有启发意义的一篇重要文献。他还对早先一些书刊中对他身份介绍的错误提出正确说法和纠正意见,并在文末对为他提供文献查考的同志表示谢意。这足见作为一个学者的他,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十分尊重他人贡献。他为后辈树立了严谨治学的榜样。
    第三是生活中他对他人尊重的两件小事儿。一件事发生在2011年7月2日。那天一大早赶赴首都机场之前,我与学校办公室孙云茂陪同房校长去看望沈校长。到家时,沈校长还在卫生间里紧张梳理,张老师催他,沈校长一边向外走,一边用手捋着头发。是我们去得早,打乱了他的生活规律,但他仍然要抓紧时间修理边幅,表示他对人家的尊重。2014年4月7日,沈校长手术后住在北大医院继续治疗,听沈正华老师说他在医院呆久了,头发也长了,人显得不精神,想理发但目前身体状况不宜出来。我去医院给他理发,沈校长很高兴,在护工帮助下下了床。理完发,洗洗头,他一下子觉得精神好起来。不过折腾了40多分钟,对他这个刚做过手术不久的高龄病人来说,体力消耗真不小。可刚上床躺下,黄昆的小儿子来看他,他不听劝阻,坚持从床上坐起来与黄昆的儿子谈话。这两件小事表明,沈校长非常尊重他人,总是坚持要以自己的良好仪容来迎接客人,体现了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老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良好个人修养与交往礼仪,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第四件事是也是一系列小事所组成的。到了晚年,沈校长竭力传播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来对当下中国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出自己的回应,也期望烟台大学“不为浮云遮望眼”,在前进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1999年10月,在两校援建烟大第五次会议上,沈校长就讲了一大篇西南联大的事儿;《西南联大启示录》专题电视片出来以后(作者张蔓菱为写脚本对沈校长做过多次访谈),他搭梯子从家中书架顶部取出一套光盘,让我带回学校播映;在此后多次两校援建会上,他的发言中都谈大学理念与精神,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谈大师与大楼关系,谈中外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劣,介绍国外的先进理念与做法。特别是2011年11月25日,在他查出身患重病半年后,他抱病参加了在清华召开的两校援建烟大第十一次会议。会后,他主动要求在第二天上午与烟大领导与老师座谈。在夫人女儿的陪同下,他在甲所二楼一间会议室里,为烟大十多名校系领导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话。我想,沈校长可能是感到自己身体状况不如以前,今后也难再去烟台,所以他想要抓紧时间,把他对大学的认识,对烟大的期望,趁这个机会多讲一些。直到2014年10月初,我们去北京访谈当年援建老同志时,身体已十分虚弱的他,坚持端坐在沙发上,面对镜头,为烟台大学三十周年校庆说了许多祝福和期望的话。此后不久,他就住进了医院。在生命将至尽头时,沈校长依然胸怀振兴中国大学梦想,心系他为之绘就蓝图和亲手培育起来的烟大。
    第五件事,是由沈校长生前交给学校档案室保存文献中的两封信引出的。1985年11月9日,掖县(今莱州)南十里乡蔬菜种子门市部经理孙海给沈校长来信,希望烟台大学外语系帮助翻译他们进口的泰国蔬菜种子说明书。18日,沈校长在信上批示:“请外语系同志代为翻译”。当时烟台大学并没有懂泰国语的老师,但20天后,烟大成功地为他们解决了问题。29日,孙海又写一信来,对沈校长、烟台大学和外语系的老师表示感谢。(我打听过外语系第一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杨恩堂、副主任费亚夫等人,他们也没有说清楚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烟台大学创校校长,沈校长是在身体力行地贯彻他与老一辈烟大领导人建校初期就倡导的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烟台大学办学理念。他把一件小事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助力他们发家致富,体现了一个校长对学校服务面向选择的深刻理解,也给后人做出了实践的表率,意义重大,弥足珍贵。当时烟台大学在食品研发、发酵技术及应用、微机控制塔钟研发等多个应用项目上有所建树,通过举办乡镇企业班和各种各样的干部企业人员培训班,面向企业开展各种物理、化学分析测试,开展工业和民用建筑设计等形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在2000年以后启动新一轮服务地方行动,在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上取得了新业绩,这些都是在沈校长和老一辈学校领导人早年倡导和亲身实践所开辟道路上合乎逻辑的延续与发展。
    不说当时沈校长等早期领导人是如何精心规划设计烟台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和长远发展蓝图的,单从这些小事来看,我认为,沈校长对烟台大学的贡献,不在于到烟台大学来了多少次、住了多长时间。他对于烟台大学的贡献,有许多方面不是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标准所能衡量和评价的。他的贡献,更在于他的教育思想、大学治理理念对烟台大学办学实践的指导,在于他许多远见卓识、丰富经验和亲力亲为对烟大师生与学校成长的滋养,在于他的名声、影响在烟台大学发展成长过程所创造的有形和无形的外部环境。他的思想、贡献与影响的许多方面,需要今天的烟大人去进一步挖掘、体味、弘扬与运用。在当今大学去行政化,回归培养人才核心职能,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追求卓越的宏观背景下,这项工作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也是后人纪念这位老教育家的最好方式。

 

上一篇:姑娘房里的姑娘
下一篇:思念

烟大校报

More

高教视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