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课的最后一节课,心中突然有点伤感和不舍。虽然早已预料到不可避免的结束,但真正告别时,心里还是会忍不住蒙上一层薄薄的水汽,用手指轻轻一划,到处是晶莹的雨滴。
这是我大学里最喜欢的一门课。大一就开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认识了”子儿头“的有趣规律,了解了哈姆雷特的复仇日记,读过窈窕淑女的羞怯低吟,看过披盔戴甲的古代汉语,最终眼神的落脚点一路曲折来到了老舍巴金的芬芳田地。迷恋上东北风光的粗犷神秘,蓬勃的生命力散发出野性的气息;陶醉于湘西小城的单纯美好,优美健康的人性和自然融为一体;流连在严歌苓的细腻文字,国际化的视野中不乏敏锐和活力……大三限选课果断选择了现当代小说研究,我还想在这个领域继续去探索和发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我深深浅浅的脚印。
很庆幸,我在课堂上没有成为速记员,提起笔来加入听写的行列而饮不到思想的醍醐。老师教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思考的方法,看待问题的眼光,做人与作文的真谛。老师会自信地谈及自己的作品,那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种佐证观点的证据;老师每节课都会微笑着开启新的课程,亲切的授课方式以至于让我们出现幻觉――这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学老师而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她不是在复述知识点而是在分享新发现。“有饭吃,有衣穿,有书看,就很幸福”“简单做人,复杂作文”“我们每天都应该为自己的目标做点什么”……老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生活态度和治学态度其实就是榜样的力量。它使我越来越相信,人格的魅力在于性格和性情的圆融可亲。
和老师第一次对话大概是因为“差等结构”的来源问题。记得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里曾经提出过“差序格局”的社会学概念,老师的名词和书本里惊人地相似,其中有没有联系呢?忐忑不安地举起了手,没想到得到老师的认可――这个说法确实借鉴自费先生的“差序格局”。当想法被证实的那一刻,我高兴于自己和老师看过同一本书,而且还能发现老师提出的概念出处在哪里。后来和老师的交流慢慢多了,不再局限于课堂发言整理,邮件往来也是我学习进步的一个小天地。多年以后回想自己的这一段读书时光,大概会觉得它美好到想为其流泪。
上课教室在五教301,自习地点在新图5楼。每个周二下午,我都要走过新图通往钟楼的那条宽阔大路,穿越大半个校园去赴和文学的约定。道路两旁的树很高很大,风一吹就哗啦啦地响,阳光下它们抖动着叶片,彼此诉说着我听不懂的秘密。风一停,树叶瞬间变脸,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一路走过,像欣赏一场表演,既有高昂的合奏,也有低缓的回音。我满怀着喜悦和期待,在它们充满善意和羡慕的目光中向前走,没有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