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成了游子。离家远了,家乡的形象反而更加清晰。如同独自驶着小船离开了那一片温柔的青山,再回头望去,曾经身在此中的蒙蒙雾气便散了。
我生长在临沂,一个位于山东东南部的城市。这个城市平平无奇,没有辽阔的海,没有高大的山,没有名垂千古的建筑,没有雄踞中国的经济。可她也山川秀美、历史悠久、蓬勃发展。我爱她爱得深沉。
说起临沂的美食,首先要提的必定是煎饼。都说煎饼卷大葱是山东的名片食物,而临沂可以说是煎饼的最佳拥护者。相传,临沂人诸葛亮是煎饼的发明人,“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涑河之间,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面粉为浆,将金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当地人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罗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用铁制成罗状的煎饼烙。”煎饼便是这种粗粮做的薄薄如纸的饼。只吃饼想必是单调无味,难以下咽,卷入火腿肠、鸡蛋、土豆、薄脆的果子、生菜与肉松后,丰富多样的菜品,鲜亮协调的色泽,入口便是饱满食物的香浓,煎饼的薄与软在此时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它不似馒头厚重会抢了菜的浓郁,也不似米饭松散尝不出这般口感,它有的是香甜配菜和松软面食的相处成就。煎饼果子的发明过程已不可考,据说是由山东人传到天津,再由天津人继续发展推广的。但与天津煎饼果子的搭配统一规范、配料手法都有严格考究相比,山东的煎饼果子则随性的多——什么都可卷入饼中,只要你喜欢。
在街上常常可以见到卖煎饼的小推车。车上挂着煎饼果子或菜煎饼的小条幅,一个圆形的黑色鏊子,前面摆着瓶瓶罐罐的酱料,小桶里装满了鸡蛋和生菜。我高中时代最珍贵的回忆就在这里:大嗓门的阿姨用家乡话问你要不要吃辣,动作娴熟地烙饼、装袋,一气呵成,然后在暮色中继续摊着煎饼,摊着她的生活。其实每一种食物都在无声无息中渗透进我们的生命,因为它牵动的不仅仅是味蕾,更有回忆、思念和爱。
临沂的美食不仅仅有煎饼,糁、沂蒙光棍鸡、沂水丰糕、一品三鲜鸡、蒜泥鱼、八宝豆豉、兰陵美酒等都鲜香味美。其中,糁也是特色传统美食,用肉、面粉做主要原料,辅以葱、姜、盐、酱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佐料,入口回味带有独特的胡椒的麻,若来临沂游玩,可是要好好尝上一二。
临沂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王羲之故居便建在洗砚池街上。整条街古色古香,卖书法相关用具的店面相邻相对,走在路上仿佛能听到宣纸被风吹动的窸窣声响,借风穿越了数千年的墨香萦绕在你身边。故居更是建得古意浓重,精巧雅致,行在其中,好似随时可遇王羲之。砚池怀古、曲水流觞、夕阳普照、千秋五贤。这些景点都是后人的仿造,想要回望那个时代书者的辉煌。沁人心脾的墨香真实存在,淡淡的,又不可忽视的,飘散在琅琊这片土地上,凝视着琅琊子民的生息繁衍。我幼时便抓毛笔在纸上乱画,后来才真正意义上练习了书法,对中国人来说,书法有一种别样的美,是无可替代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书法仍然是我们不变的文化符号。
临沂也是沂蒙革命老区。沂蒙山小调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唱。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我没有经历过那个动乱的年代,却常听爷爷讲这些故事。他喜欢唱沂蒙山小调,拉上一首二胡,那些战火与硝烟在岁月的冲刷下变得遥远,可我知道它早已深深印在老人的心中,无畏艰险的精神藏进他的骨头里,顺着沂蒙的河水流淌在大地上。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过离家的梦想,总是觉得故乡太小太平淡,想要一次长久的远行,背着行囊独自上路。我仍然这般向往着,可我也终于明白,无论我走得多远,身后永远背着一个故乡,它赐予我的不仅仅是十几年的生活,更有我回家的方向,我永远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