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网站首页 >> 三元文苑 >> 正文

芳气袭人是骨香

发布时间:2019-11-22   来源:烟台大学新闻中心学生团队    作者:武亚楠   点击:

“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读完余秋雨的《中国文脉》,我的心仿佛如同毕淑敏所说“像古老的张衡发明的蛤蟆状地动仪一样,接收到一颗铜球,激烈地共振了一下”,这种激荡一路旋转升腾,久久不散,带着中国文化特有的清香浸润而来。

看罢此书,从内心发觉中国的文化不是冷冰冰的死物,它饱含着文化底蕴的浓浓香气。文人的风骨是香的,志士的脊骨是香的,他笔下的中国文脉也是香的。

在这本书里,他写到了中国的书法。面对外国人的“中国人审美太俗,永远都是大红大绿”的言论,他毅然否定。几千年来,只有一个民族,仅靠黑色,就完成了文化的延续。铁腕藏银钩,曾将妙踪收。横竖撇捺,点横勾折,一笔一划,写下的是中国人挺直的脊梁。墨浸到了骨头里,持久弥香。他还写到了中国的传说:从夸父逐日到女娲补天,小到一块龟甲兽骨,大到一块神秘古碑。中国追逐光明的脚步从未停止,最好的治世者又是最好的修补匠。问卜殷墟,问卜中华,这次的卜人,是我们。他说,天地自有自己的笔,一撇一捺都让万物震撼。他想要告诉我们,“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需要我们跪身,就有多少地方需要我们感恩。”可以说,讲述神话的龟甲兽骨,也是香的。

他讲到“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的《诗经》,讲到“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到万民心中”的《史记》,他提到“在文学上表达君臣之情”的诸葛亮,还说起了“在文学上表达天地生命”的曹操……他以如椽大笔讲述中国故事,选择普世范本,建立文学坐标。中国文脉绵延悠久,从古至今,纵然各个朝代更替,该留下的,依然闪烁,它们是中国的脊梁骨,白如羊脂,流芳百世。

一味歌颂不是一个合格的文字工作者会做的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个章节,是关于中国文学从先秦到近代的发展历程。他说,感冒无药可医,因此世上感冒药最多。中国近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因此研究队伍最大。我想或许这是人类诸多的劣根性之一:越是缺少的东西,越要证明他们是存在的。或许是创作环境的不稳定,或许是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或许是政策不允许,那时候的文学工作者很难有一个平和的氛围来进行文学创作。而现在呢?历史已入黄昏,文脉已在打盹。而我中国文脉,何时可得重振?

眼观当今社会,外界的诱惑太强,自身的顾虑又太多。灯红酒绿、纸碎金迷的生活总比清苦乏味的学术工作要更吸引人;各种明星自传、鸡汤网文大行其道,我们也没有了“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的豪情,更遑论伏案写作;一旦开始,谁又能保证一定能够成功呢?倘若一事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平白遭人耻笑……我们每个人都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之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当岁月的流光让人迷失,当物欲的幻彩让人沉醉,当财富与权力霸占一席之地,可是否还会有人记得“不绝如缕”的中国文脉?记得这袭人的芳香?

不是杰出者才以此自省,而是以此自省者方为杰出。因为这些事情总会有人去做。那么当代青年对于重振中国文脉一事,又该怎样做呢?余秋雨告诉我们: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滤静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唐诗、宋词、楚辞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你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期盼者。

天地悠悠,苍茫一片,前无来路,后无归途。心中有所念,任世间风云变幻,我自赏清风朗月;任凡尘花开花落,我不改执着初心。行于世则毒蛇猛兽为之让道,河流高山为之筑桥。如此方能,终有所成。当有人问我们中国文脉为什么是香的?我们可以坦然地回答,芳气袭人是骨香。余秋雨说,中国文脉在今天,只有等待。一种无奈的疼痛,一种滚烫的羞愧,一种深久的不安,将我揉作一团,知道他说的是真的,但又深知自己还没有能力将中国文脉续接下去,我可以吗?我能行吗?希望,我们不会让它等太久。中国文脉在今天不只有等待,还有希望,还有未来。

上一篇:烟园四时
下一篇:回不去的叫故乡

烟大校报

More

高教视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