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同志视察烟台大学图书馆(北教学楼一层) 第一排右起:郭其新、万里、沈克琦
编者按:建校初期,我校广大离退休老同志满怀激情,怀揣理想,为烟大的建设挥洒青春和热血。他们淡泊名利、任劳任怨,他们精于学术、乐于传道,他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一辈子默默地做、踏实地干,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为烟大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们应牢记老同志的历史功绩,珍惜老同志创造的精神财富。为更好地展现他们“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烟大精神,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引导更多老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离退休工作处启动了“忆峥嵘岁月 诉烟大情缘”专题访谈活动,深入挖掘和整理广大老同志身上的闪光点和崇高价值追求。让我们一起领略他们的峥嵘岁月、倾听他们的烟大记忆、传承好烟大精神。第一期专门采访到烟台大学第一任图书馆馆长、离休干部郭其新教授。
烟大初体验
谈到如何与烟大结缘时,郭老颇有感触,调侃说自己特别适合创业,从1949年参加工作开始,共参加了3所学校成立之初的创建工作,一是1949年参加淄博中学的创建工作;二是1956年调入济南师专,1956年暑假济南师专搬迁到济宁曲阜,改名为曲阜师范学院(现改名为曲阜师范大学),又一次经历了学院的创建工作;三是1985年调入烟台大学,一手负责图书馆的创建工作。
1984年,时任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一职的郭老在得知中央和省市要求北大、清华共同援建烟台大学时,很是兴奋,非常希望能有机会来烟台大学工作。1985年5月,在原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后任烟台大学副校长王义端同志的举荐下,郭老与烟台大学当时的招聘人才筹备组见面,最终达成共识,正式调入烟台大学担任图书馆馆长一职,全面负责图书馆的规划建设工作。
谈及刚到烟大的情景,郭老给我们介绍了这样的场景:烟大去市里的公交车,只有一路且一天只有四班,上午两班、下午两班,一旦错过了时间,只能步行来回。当时的烟大,整个校园里建筑物很少,都是土路,大家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他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十几台大型机器连续作战,在较短的时间里突击修好了北门直通东门海边的柏油路,当年壮观的场面仿佛依稀就在眼前,充分展现了烟大人想干事、干成事的决心和魄力。
建校初期,学校没有自己的小学,学校就协助安排教工子女就读于市里的葡萄山小学。郭老到现在还记得图书馆栾永华老师的孩子当时刚上一年级,那么小的娃娃每天自己跟着学校班车去市里上学。后来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切实解决教职工子女上学问题,学校克服困难,于1985年年底决定创办自己的附属学校。第一任校长就是郭老的夫人王玉珍女士,王校长曾任曲阜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建校初期便跟随郭老来到烟大任学生处副处长,参加了招收第一届烟大学生的工作(当时学生处负责招生工作),同时也负责筹建烟大附属学校。1986年9月烟大附中正式建成前,学校老师的孩子就在当时的建筑工棚里作为临时教室上课。当时烟大教工包括子女为了烟大建设付出了许多,也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艰辛的建馆之路
在谈到烟大图书馆建馆初期的情形时,郭老提到了四个地址。
芝罘区体育巷——烟大的老同志们应该还记得这个地址。在烟大建校初期,筹备组工作人员都在市里虹口宾馆办公,没有空间存放图书。为满足当时已调入的教职工查阅书籍的需求,学校租借了体育巷的两间房屋40多平米用以存放图书。当时学校还没有开始采买书籍,图书主要来源于当时的烟台职业大学。
第一教学楼——广大师生在今天的承先图书馆、逸夫图书馆阅览学习时,肯定想像不到烟大1985年9月份第一批学生使用的图书馆(确切说是临时图书室)是现在第一教学楼一层的教室,共约1400平米。因为每个教室空间狭小,无法安装宽大、标配的阅览桌,只能用临时购买的小课桌拼接成阅览桌,书架也是按照空间布局安装的临时书架。
1985年的7、8月份,当时烟大校园正在建设当中,满校园全是土路。烟台又刚刚经历了一场台风侵袭,校园里面分外荒凉,到处都是浑水和泥沙。为了赶在9月份开学后不耽误学生使用图书馆,暑假40多天的时间里,郭老和当时图书馆的十几名工作人员一起蹚着泥泞,今天从车上搬下刚刚运到的书架,进行组装、擦拭;明天从车上把刚运到的书一摞摞地搬到一教,分门别类放到书架,就这样蚂蚁搬家式地一点一点把几万册图书全部上架,当时的艰辛可想而知。
刚开始,由于当时各类人才正在招聘过程中,人员配备不足,图书馆没有自己的采编人员,所有新进的图书都是北大、清华图书馆根据我校专业设置、学生实际需求帮助采购图书、加工编目然后运回烟大的。再后来,我们有了自己的中文分编工作人员,但没有外文分编人员,郭老就从其他高校协调、借调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支援。就这样,我们学校的临时图书馆在1985年9月16日第一批学生开学上课之前正式投入使用,暂时满足了当时教职工、900多名本科生、专科生和200多名研究生的阅览使用。在这期间,图书馆初步建立了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外文部、装订组以及一些必要的规章制度。
学生第二餐厅——烟大图书馆的雏形诞生地。1986年暑假期间,图书馆再次进行搬迁,这次也是学校给图书馆扩大的馆舍,就是今天的学生第二餐厅。郭老这次又是亲力亲为带头干,和图书馆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安装新采购的标配书架、阅览桌,打扫卫生,一起搬书、装车、卸车、搬至书架,整整一个暑假的时间,一个小型图书馆正式建成,共上下两层,当时室内有楼梯,约2000平米。这时图书馆又继续扩大了各部设置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用郭老的话就是“规模不大、机构健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今天再次提起图书馆的几次搬迁,郭老谈得云淡风轻,作为烟大建校初期的建设者,他们值得被我们铭记。
建馆之初,郭老就提出了“一切方便读者、一切为了读者”的管理理念,从制度起草到工作流程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这一宗旨。到现在,郭老依然感觉很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在建馆之初就实行的创新之举——对读者实行全开架借阅。要知道当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书库一般不对外开放,读者是进入不了书库的,只能靠图书管理员帮助拿取、阅读。
自此,图书馆的起步阶段已经度过,接下来郭老的更多精力是投入到由清华大学负责设计的老图书馆的具体规划实施工作中去。
三元湖畔——1989年,承先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启用,面积12500平米,当时藏书16万册(这个是动态数字,每天都在增加,1993年郭老离休前图书馆藏书达到40万册,截止目前我校图书馆纸质载体书刊216万册,电子载体书刊690万册),这些图书的来源一部分是北大、清华图书馆帮助代购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沈克琦校长等多方联系从北大、清华图书馆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美国研究所等图书馆支援过来的。自此之后,我们逐渐实现了全部自己采购图书、全部运用微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
谈到图书馆建设,郭老提到,刚到烟大时校领导非常重视图书馆建设,给他提出的要求是建立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先进的现代化大学图书馆”,并拨出专项经费400万专门用于图书馆图书和设备的购买。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郭老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当时图书一本均价4元,我们就可以采购100万册图书,要知道同时期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才100多万册,它曾两次被评为省级优秀图书馆,可见在全省图书馆中藏书已经很有代表性了。学校在建设初期基础建设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但是校领导能果敢地投入专项经费400万用于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可见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郭老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为了更好地实现领导提出的图书馆建设方向,郭老一方面坚持请进来,于1985年10月邀请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庄守经、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蒋企英、山东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张厚涵来烟大召开了支援烟台大学图书馆建设座谈会,倾听多方面专家意见、建议,共同出谋划策,助力烟大图书馆建设。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到各大高校图书馆学习取经,比如到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参观学习,并和著名的图书馆专家单行馆长交流、探讨经验做法。同时,郭老还主动对接山东高校图工委,利用烟台较好的地理优势和烟台大学的声誉,十余次承办省高校图工委和华东六省一市高校图工委协作组的一些活动,如经验交流会、研讨会、业务培训班等,积极对外扩大烟大图书馆的影响力。由于工作突出,1988年郭老被山东省高校图工委任命为副秘书长(兼职),同时负责主持“山东省高校图工委驻烟办事处”的工作。郭老还被全国高校图工委任命为下设的全国文献资源(研究级)调查课题组山东分组负责人,执笔完成了《山东省文献资源(研究级)调查报告》,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个人受到业界一致好评,对外也极大提高了烟大图书馆的声誉。
提及烟大图书馆的过往,郭老动情地说:“虽然我离开了图书馆的工作岗位,但对图书馆仍怀有深厚的情感!值得欣慰的是,我离任时没有辜负领导的嘱托和期望,留下了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大学图书馆,留下了有着优良馆风、先进的、现代化的图书馆。我也十分高兴地看到我的继任者们正在做着比我更多、更高标准的服务和奉献工作。”
像花儿一样幸福的退休生活
1993年离休后的郭老依旧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担任了20多年离退休党总支总支委员和下设的党支部书记;担任党委组织部组织员,负责发展对象的培养、教育工作。源于自小对书画的热爱,郭老报名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烟台班,开启了新的学习生活。作为我校“五老志愿者”继续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积极参加各类校内捐款和校外捐资扶贫工作,《烟台晚报》2002年10月29日第7版以《老教授的“幸福生活”》整版报道了郭老及其家人捐资扶贫助学的感人事迹。
郭老兴趣广泛,爱好旅游,足迹已经遍布国内主要名胜古迹和23个国家和地区,在旅游过程中不仅感受到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还可以体验到不同的风土人情。1995年到1997年在美国旅居的时间里,郭老记录下了十几万字的亲身经历,并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
能够在近90岁的年龄仍然有一个硬朗的身体,郭老觉得受益于对体育锻炼的坚持。夏天郭老会和老伴儿每天去海边游泳,天气转凉后,每周一次去体育公园游泳馆游泳,雷打不动。郭老说等疫情结束后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离退休工作处
(以上资料皆根据郭其新教授口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