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网站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东北大学“90后”的战疫硬核行动

发布时间:2020-04-0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玉 杨明 刘宇豪   点击:

捐赠2000个鸡蛋,组织4000余人次志愿者,加工10000个口罩,为270名学生在线授课……一个个数字,见证着东北大学“90后”学子投身战“疫”一线的奉献和努力。

这个超长寒假里,东北大学有600余名返乡大学生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伍,投身到家乡战“疫”中。在全国20多个省份里,他们走街道、入楼宇、守村头,协助当地开展疫情宣传、测温消毒、查验车辆、登记信息,为奋战在湖北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义务辅导……他们成了当地最美的一道风景。

2000——硬核为战“疫”补给

“您好,请登记身份信息,测量下体温。”“谢谢配合!”这是27岁的冶金学院2018级博士生陈士富每天说的最多的话。

陈士富家在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津浦村,他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农副产品超市,疫情发生后,陈士富每天都能看到在村口值守工作人员辛苦忙碌的身影,跟父母商量后,他决定将自家超市经营的鸡蛋送给他们补充营养。

为方便发放,陈士富特意准备了包装口袋,每袋几个。2月3日,陈士富将第一批共1000枚生鸡蛋送到本村的疫情防控人员手中。之后,陈士富又陆续向临村的工作人员捐赠了1000生枚鸡蛋。

而陈士富的战“疫”之举并没有就此止步。经申请,他成了一名战“疫”志愿者。每天中午,陈士富做好自身防护之后,会准时出现在村口的劝返点,为过往车辆和人员登记、测量体温。

下了劝返点,他便跟疫情防控网格员一起对外地返乡村民进行重点排查,对于不配合的村民,进行耐心解释和劝导说服。“有些村民对疫情防控相关政策、规定不理解,我就把自己掌握的防疫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一时间,陈士富成为乡亲眼里既有学问又“接地气”的防疫明白人。

4000——青藏高原上的洁白哈达

这个寒假,23岁的工商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其米多杰,除了每天温习功课,还多了一个身份——防疫宣传志愿者。为小区内被隔离的居民量体温、对居民进行心理疏导、记录小区进出情况等,是这个藏族小伙在这个假期每天都要做的事。

2016年,其米多杰就在家乡拉萨筹建了“哈达公益”团队,并组织开展护幼、敬老、支教、义务宣传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1月25日,在得知西藏自治区文物办防疫人员不足后,其米多杰主动要求加入防疫队伍。在其米多杰的宣传倡议下,先后有15支当地志愿者队伍,共4000余人次加入到自治区文物办防疫工作中。

从早上9点到晚上8点走下防疫点,有时还要加班,其米多杰和志愿服务团队成员每天都要工作十余个小时。行走在拉萨市12个街道的51个小区,他们与当地工作人员一起宣传防控疫情知识,实时播报疫情信息,号召大家做好居家防护。

除了组织防疫志愿活动,其米多杰还联系当地企业家,为一线民警和社区工作者捐赠了价值10余万的生活物资与防疫用品,并从多种渠道筹集到企业家善款70余万元,通过拉萨红十字会捐赠给武汉。“这次是我自愿组织的志愿活动,既然决定做了,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做好。国家有难时,能贡献一点微薄之力,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其米多杰说。

10000——口罩男孩,为爱赶工

用锤子敲口罩鼻夹3000次、给近4000个口罩一一装袋、为口罩加装呼吸阀近2000个……这是22岁的冶金学院2017级本科生许铮豪在这个假期的工作清单。2月11日,许铮豪了解到家乡张家港一家口罩厂急需志愿者协助加班生产N95口罩,便第一时间报名。

许铮豪和其他志愿者争分夺秒,仅用4天就赶工做出近万个口罩。工作虽然没有多难,但每天久坐,重复上千次的动作,还是会令人疲惫。许铮豪说:“只要想起那些每天战斗在战‘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就感觉浑身有劲儿。多生产一个口罩,就多一份安全保障,赢得战‘疫’胜利的那一刻就会早一天到来。”

270——数字看似小,云端课堂有大爱

在新疆布尔津高级中学支教的王新钰今年23岁,是东北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负责高一思想政治科目5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其中三个班级为哈萨克族学生。王新钰每周通过钉钉平台给学生上两次直播课。直播面向近270名学生,其中有汉族学生,也有哈萨克族学生,学生接受程度不同。为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王新钰将所有口述的知识点做成课件,将细节展示给学生,确保他们不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叶斯哈提·朱马什的家在大山里,没有通电,无法观看网课。王新钰主动与他进行电话沟通,了解其学习情况,将学习视频资料整理成文字,发送给他。在王新钰的耐心辅导下,叶斯哈提开心地笑了。

上一篇:华北理工大学:“五到位”确保防疫复学“两不误”
下一篇:东华大学:大数据精准匹配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烟大校报

More

高教视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