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网站首页 >> 三元文苑 >> 正文

《迷失的人》:黎巴嫩迷惘的一代群像

发布时间:2016-05-31   来源:烟台大学校报    作者:光144-1 张富俊   点击:
“我的名字承载了正在诞生的人类,但是我却属于濒临灭绝的一类人。”
                                                                 ——亚当
    这是一本写故乡的书,或许看到这个主题,会有许多人放弃阅读,但这个故乡却不是那个我们熟悉的温暖的故乡,而是作者因战争而被摧残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祖国——黎巴嫩。此书是基于现实而写的,其中也不乏作者本身的缩影,我个人认为这更像是一本回忆录,记载着那些年在那片土地上的对与错,那些因为迷茫失措,不知未来在哪里而流下泪水的伤心往事,重回故土的喜悦与忧伤、悔恨与庆幸。作者阿明·马洛夫是黎巴嫩裔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1993年,其《塔尼奥斯的岩石》一书荣获龚古尔文学奖。《迷失的人》这本书是以巴嫩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为背景,细腻刻画“迷惘的一代”群像的小说。
    1975年黎巴嫩内战开始,无数安稳生活的人们被迫选择不一样的方式来面对这场战争。正处于大学时代的一群年轻人被迫面临人生的抉择:是留守,与血污合谋;还是逃亡,离开祖国?主人公亚当就是其中之一。激情洋溢、青春勃发的亚当选择流亡生涯,他移民巴黎,成为一个公认的历史学家。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亚当都没法释怀:到底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出生地国家。他从未忘怀过那群年轻时代常聚集一起,讨论理想、分享政治观、价值观乃至人生意义的好朋友;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亚当原本的好友之一穆拉德已生命垂危,想在生前再见亚当最后一面。为什么是曾经的好友呢?因为穆拉德在面对战争的方式和他思想的转变与亚当有着很大的不同,儿时的伙伴有不一样的结论和看法,让两个人在分开多年后有了矛盾并由此而断绝朋友关系;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亚当没有回过祖国。这天晚上,亚当终于有了合理的契机,在爱人的劝说下,回到当年一去不复返的旧地,那个白雪皑皑群山环绕的祖国。亚当想再次召集青年时代的挚友,塞弥、纳伊姆、比拉尔……大家聚在一起,直面和反思那段让每个人迷惘的历史,来回应那些逃避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人生命题:爱情与友谊、理想与妥协、政治、欲望、背叛……作者在写这本书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几乎没有描写战争带来的苦难,而是从侧面,从其他人的生活中不经意间写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书中有许多信件和人物的内心独白,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
    当我细细的读完这本书,看到亚当自我的独白,看到并没有因为时间和距离而变质的友谊,看到由于战争的摧残而满目疮痍的国家,看到二十五年后再聚首的“年轻一代”,看到这场迟到了二十五年的聚会的结果,我深刻的感受到,那就是和平的珍贵是深受战争摧残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战争摧残的不只是土地、敌人,而更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其实我更愿意将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回忆录,它写出了主人公对自己人生的反思,轻易地将人性的弱点——懦弱,展现在每位读者面前。面对战争,面对危险,有的人选择留下,有的人选择离开,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关于爱情、亲情、友情,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选择,这其实并没有错,只是当你看到你的朋友、亲人、爱人与你的选择走向对立时,我们并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面对这种局面,彷徨失措的我们是真正迷失的人。
    生命的历程中,总会有各种不如意,当时间拖着我们成长的时候,不经意间,总会将一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塞入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但无论好与坏,生活总会继续,时间总会过去,我们拥有的只是现在和未来,并不包括过去,我们要去反思,去总结,不能沉入其中,一旦陷入,你就会成为那个迷失的人。迷失的人,迷失的不仅仅是人更是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如果逃避甚至背叛自己的内心,就会使得自己迷失。生命中从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对每个人,生命都很公平,我们只是在适当的环境下做出恰当的选择,如果选错了,那么就要承担后果,挺直腰板,继续前行,而不是迷茫失措,懊悔终生。

上一篇:我亦飘零久
下一篇:劳动节的由来

烟大校报

More

高教视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