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网站首页 >> 三元文苑 >> 正文

良师益友沈克琦

发布时间:2015-05-29   来源:烟台大学校报    作者:林稚兰   点击:
    沈克琦先生虽没教过我,但我却把他视为最敬仰的师长之一。与沈先生在烟台大学共事的五年,是我人生宝贵的经历,值得一生珍藏。
 
    办学理念新颖
    1985年5月底,刚通过教育部出国人员英语考试的我,正在联系赴国外进修。当时北大生物系党总支书记葛明德和系主任顾孝诚约我谈话,说要调我去烟台大学,组建生物化学系。3个月后新生就要入校,临危受命,实在不能推辞!于是,我走进了北京大学遥感楼沈克琦先生的办公室。
    沈先生与我谈话时间虽短,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我们组建生物化学系,不是把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搞蛋白质、核酸、酶等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的一套全盘搬到烟大,而要办出烟大生化系的专业特色,从烟台实际出发,适应烟台“四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沈先生还告诫我:培养学生基础知识面要宽、要求要严,要注重能力培养。
    按照沈先生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理科大学生物系从来没设置的营养学、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环境学概论、发酵工程等应用性专业课程,削减了分子生物学等繁多的专门化课程,加强基础课、生物化学技术课(大实验)和专业生产实习及社会调查等课程的教学和毕业论文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我们特邀北大生物系办公室主任来校为烟大生化系实验室建设进行规划和绘图;聘请北大生物系和山东大学微生物系三十几位教授、副教授,为第一、二届学生讲授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同时委派本校年青教师听课接班。
    理工结合、理科加工、工科加理、互相渗透,这是烟大筹建初期沈先生与学校领导班子研究确定的专业培养模式与特色追求。沈先生通过参与化工、生化两个系办学中重大事项的讨论与决策,虚心听取基层办学人员的意见建议,将他对烟大办学的新颖理念与深入思考贯彻到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从而为烟大早期办学与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科研突出应用
    沈先生特别强调:大学教师必须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他说,大学是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的地方,教师只教书不搞科研,就不知道怎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教师的科研水平高,教学水平才会高,学校的层次才可能提高。烟大科研要出成果、有特色,就要在应用研究上做文章。为此,我们确定了生化系的研究方向——为烟台食品工业的开发做好科技服务。
    在烟台工作期间,我们系经常跟随烟台市经委到各县(市、区)调研,了解企业技术与产品需要,寻找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技术难题和研究课题,与当地企业结合开展应用性研究。我们充分利用烟台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在研制功能食品方面下功夫。1985年10月30日,刚开学两个月,万里视察烟大,对生化系开发的用海带加维生素C等原料做的昆布羹给予充分肯定。我们还到烟台福山味精厂调研,帮助该厂解决了味精发酵异常问题。着眼应用,着力解决工厂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这种经历在北大不曾有过。有赖沈先生的指引,我书写了自己科研生涯中一段重要历史。
  
    人才培养灵活
    沈先生在培养目标与教学改革上一贯主张:基础扎实,培养能力,提高适应性,面向未来。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灵活,因材施教,给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一定条件。他多次提出,要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培养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初步科学研究能力。他是烟台大学第一个提出搞学分制的人。
    学校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计划,在培养纯理、纯工人才的同时,实行全面学分制,培养理工结合的人才。在教学计划上遵循充实基础知识、增强应变能力、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的原则。取消高校传统的一个班级学生完全一样的课表制,由每个学生根据校、系教学总体要求,自行制定自己的课程表(利用学分制“模块组合”的特性,分为全校和全系必修基础课、专业基础限选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此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了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当年烟大第一届毕业生考入北大、中科院研究所等单位的15名研究生中,生化和化工两系就有6人。其中4人一直和我保持联系,3人在美国工作,1人在北大当教授。这充分说明,按照沈先生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思路,实行学分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还是较高的。
    沈先生在担任烟大校长时,还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遥感中心主任等职务。虽不常驻烟大,但每年都要来烟大几趟,在关键事情上,亲自过问、真抓实干。即使在京期间,他也参与处理学校的许多大事。回顾在烟台大学的五年,往事历历在目。1990年教委组织对烟大评审做出结论:烟台大学是依托北大、清华两校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这是烟台大学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与作为教育家的沈克琦先生的办学理念与悉心领导分不开。
    作者简介:林稚兰,女,江苏丹阳人,1933年4月生,中共党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51年1月参军,1962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留校任教,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5-1990年借调烟台大学,任烟大生化系副主任、食品研究所副所长、微生物教研室主任。在支援烟台大学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获山东省人民政府记功奖励。

上一篇:泰山脚下的她
下一篇:暖 师

烟大校报

More

高教视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