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自建校以来,经常接收到单位和个人的赠书,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于光远先生等。其中,王维庭先生的赠书别有一番故事,不得不说。
缘起1995年初夏,烟台大学办公室转来烟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王维庭先生自己所收藏图书捐献给家乡的信函,校领导责成图书馆完成此项任务。经图书馆研究,决定委派我与张玉礼老师、江林昌博士三人赴天津接受王维庭先生赠书。到天津后,经过与王维庭先生家人协商,很快就赠书一事达成一致。历时十多天,不分昼夜,在狭小的书房内,除尘整理,登记造册,打包编号,联系车辆并直接装车,由江林昌博士跟车运回烟台大学。这批图书共计3200余册,大多为线装古籍,以墨子研究图书为主。图书馆为这批赠书在烟台大学承先图书馆五楼特藏阅览室设专区收藏。暑假期间,举办了一个简单的赠书仪式,学校领导、图书馆有关人员与王维庭先生的家人们一起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说到这批赠书,很有必要介绍一下王维庭先生:王维庭(1904年—1995年),字未亭,号梅已。1904年11月8日生于山东省牟平县樗岚村。先生早年就读于张学良将军创建的沈阳萃升书院,师从桐城派学者柯凤孙、王晋卿、吴北江诸先生,后作幕于陈济棠、孙连仲将军幕府,著有《老子大学会通》《论语义证》等。早年加入国民党,撰《山东革命党史稿》(从同盟会起,到讨袁护法止)。抗战胜利后,为北平中国大学教授,主讲《韩非子研究》《中国文学史》课程,并与中共崔月犁、李霄路等北平地下党组织建立统战关系。
解放后,由冯友兰先生推荐其加盟主持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参与编写《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著有《诗经选译》等书籍。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62年,“戈华”主政河北大学,受邀加盟哲学系,主讲《中国哲学史》,并为研究生开《儒家哲学思想》《墨辩逻辑》专题。著有《老子天地起源论探微》《天地君亲师考释》《墨辩集释体验》等。
王维庭先生是海内为数不多的墨学家,毕生潜心研究墨学,遗著《墨辩会诠》是其积一生心血之作。王维庭先生于1995年2月25日谢世,无疾而终,享年九十二岁。其子女遵照先生生前遗愿,将全部藏书捐给家乡——烟台大学图书馆。
以上是王维庭先生赠书的由来。后来,王维庭先生子女提出让烟台大学协助出版王维庭先生《墨辩会诠》书稿一事,由此,又演绎了另一个故事。下面,谈谈王维庭先生《墨辩会诠》的编撰与出版。
可以说,“《墨辩会诠》是一部历经挫折,耗时甚久,费尽王维庭先生心力的书。先生毕生研修中国古典文学,笃重中国古典哲学,尤以‘治墨’见长,所著《墨辩会诠》,编撰初定名为《墨辩集释》,脱稿后遂定名为《墨辩会诠》。先生本人及家人为其出版,经历了充满悲愤、苦涩、无奈、无助、喜泣的岁月,极具传奇色彩。
《墨辩会诠》的编撰,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重点课题之一,且已被中华书局协议约稿。当时王维庭先生承担《墨辩会诠》编撰的同时兼‘中国哲学史组’的秘书,参加编写《中国哲学资料选辑》,任先秦部的主稿,并协助冯友兰先生带外国研究生。然而,由于政治运动和工作需要诸原因,先生于1962年在完成初稿编撰后,调河北大学哲学系任教。期间,边教书边继续著作。然而,世事难料,‘社教运动’与‘文化大革命’相继而来,先生先囿于牛棚,后被下放改造,至岁月荒废,使‘治墨’之举一再搁置,虽常怀愧感而无奈,唯有内练心神,持以定力,坚守信念,苦待天时而已。大可欣慰的是,虽经文革数次抄家,所藏图书大多失散(落实政策后,返还一部分,另一部分在旧书摊上购买,其中,就有带自己收藏章的文革抄家时失散的图书),唯存放书稿的破旧荆条箱,得以幸免,历劫犹存,何其幸哉!功夫不负有心人,于1976年秋,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政策落实,待遇恢复,先生犹如被冰雪压抑的老梅,竞放于春风之中,重燃写书之兴,虽年近耄耋,自知余生无多,为尽快完成著作,鉴于北京专家、学者云集,图书资料齐全,几经酝酿、调研和精心筹划,于1980年春,携带全部藏书,举家进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写作。先生重新梳理、考证,诠释‘墨经’之真义,悉辩诸家著述之真伪,集校文与引义概全之大成,这也就是《墨辩会诠》一书问世的历史背景及该书名称的由来。又历经四个春秋的伏案笔耕,终完成全部编撰并交付中华书局,只待校审出版。
然奈何,又逢市场经济兴起,出版系统改革承包,效益为先,如要出版,仅工本费即需二十万元之巨!先生作为一生从事基础理论学科教育与研究的学者,实难支付,致使出版陷入窘境。
尽管如此,诸多老前辈、专家、学者都非常关心且企盼此书早日出版,尤其是学术界被尊为中国哲学泰斗的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更是高度关注,多有信函,并欣然为此书撰序。还有远居美国的孔德成先生,得知曾经于抗战时期在重庆与自己同窗室友王大哥尚健在并有大作,甚为惊喜,忆景生情,情到笔到,随即挥毫,题签书名,并派员由台湾转香港至大陆。两位宗师之墨宝,对此书的出版可谓锦上添花,但仍有十年未果!先生愿有生之年,见书问世,又将书稿由中华书局转河北大学出版,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河北大学教授漆侠先生主审三校后,等待出版。
世事难料,由于校领导更迭和经济拮据等原因,出版之事又遭挫折,再次搁浅,成为先生的终生憾事!”(见《墨辩会诠》后记,略有改动)。此后,先生手稿存放于女儿王保伦女士家多年,出版之事成为先生家人一块抹不去的心病。
时间到了2007年夏天,王维庭先生的子女来烟台避暑,探亲访友,顺便看看当年赠书收藏情况,并向我提出将先生倾毕生精力所著《墨辩会诠》交由烟台大学资助出版的想法,如果如愿,愿把王维庭先生《墨辩会诠》的手稿及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题签的书名、我国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为本书作的序的手稿一并捐献给烟台大学图书馆,与先期王维庭先生赠书一并存放。
当时,我还担任烟台大学图书馆馆长,看了《墨辩会诠》部分书稿、孔德成先生题签书名与张岱年先生作的序的复印件,直觉告诉我,如果此书出版,将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件大好事:一是此书学术性较高,极具研究价值;二是现在进行这方面研究的人较少,著作不多,此书集历代墨学研究之大成,又有自己的独到诠释,出版后,定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三是先生背景特殊,其手稿及孔德成先生题签书名、张岱年先生作的序都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与其所捐赠图书存放一起,很有意义。
为此,我专程去济南,拜访了齐鲁书社于春香编审。于编审看了部分书稿、孔德成先生题签书名与张岱年先生作的序的复印件,很是兴奋,当即给予明确答复:此书学术价值高,列于2008年出版计划,只要资金到位,马上出版。当时,齐鲁书社测算,精装:上、下两册,每册1000页左右,需印刷费6.2万元左右;平装:上、下两册,每册1000页左右,需印刷费5.5万元左右。因是学术著作,考虑到各种因素,齐鲁书社只收取印刷费,其余费用由齐鲁书社承担。回校后,请示领导,起草、提交报告。但又因资金落实不到位而再次搁置。
故事继续演绎,到了2014年9月,我已退休,与王维庭先生家人也失去了联系。也许是缘分,王维庭先生子女王保伦、宋兰印夫妇朋友的孩子调到了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他们二位通过这位朋友索要到我的手机号,重新与我建立了联系。接着,王保伦、宋兰印夫妇专程从天津来烟,旧话重提,尽管当时书稿被王维庭先生小儿取走,存放在北京,但还是希望烟台大学资助出版,完成老人的遗愿。我虽已退休,但从事业考虑,总感到有必要继续落实此事,完成王维庭先生及其子女的愿望。
为此,我多方奔走,先与时任烟台大学图书馆张廷广馆长协商,再向烟台大学分管校领导汇报,得到了图书馆与学校的支持。然后,我找到北京唐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房宇董事长,陈述《墨辩会诠》一书的学术价值及社会影响,并同房宇女士一起,奔波于北京与天津之间,当看到十七箱书稿,打开其中一箱,王维庭先生古朴苍劲的小楷手稿跃然纸上后,当场欣然答应,同意资助出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实属不易。
几经努力,多方奔走,来回协商,最终有了理想结果——先生家人、烟台大学、北京唐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古籍出版社四方于2015年6月18日正式签约。当即,书稿移交给北京唐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由公司安排两名编辑人员校稿,历时一年半。然后,交由天津古籍出版社终校。
2017年3月,天津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
《墨辩会诠》在历经诸多磨难、挫折之后,终成正果。
《墨辩会诠》与世人见面,此乃学术界、出版界的一大幸事!意义非凡!
《墨辩会诠》尽管姗姗来迟,但了却了先生家人的心愿,告慰了王维庭先生在天之灵!
《墨辩会诠》荣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
王维庭先生《墨辩会诠》的手稿,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先生题签书名及我国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为本书作的序的原件于2019年4月20日存放于烟台大学承先图书馆五楼特藏阅览室,与先期王维庭先生赠书一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