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提起过年想到的居然是“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能是这辞旧迎新于我而言才是过年的开端吧。
每到新春,热闹的城市变得安静了,安静的小城变得热闹了。来往的行人带着一年的风尘,快步走向曾经希望的未来。
那些在日历上勾画圈点的往事,总会带着各种心照不宣的眼神渐渐淡去,那些充斥着苦涩笑声的心事,也会变成回不去的曾经。或许将来某一天,它们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永远地被埋藏。
自小我就是家里受宠孩子,老家虽然人多规矩也多,但反倒是对我没有约束,自小我就可以和哥哥们一起进行祭拜上坟的活动。可惜这些活动虽然隆重,但对孩子而言却是在满足新奇之后充满了乏味,随之一切变得淡然。
还记得过年的时候,对过年这项活动充满了期待,那时候小小的心里全是幼稚而欣喜的事情:可以穿新衣、吃年夜饭、看通宵的电视、玩烟花爆竹、甚至不用写头疼的作业。可以说是从很久就开始期待的大活动。
年关到了,会大包小包跟着父母坐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车程回老家。同爷爷一起将悬挂一年已褪色的春联几乎保留原样地撕下来,等着年三十晚放鞭炮时同纸钱一起烧掉。奶奶在厨房用大锅将白米和水煮成热腾腾、白色的浆糊,待我们将旧的春联撕下,再将这浆糊用小笤帚刷在门上,将新的春联贴上。那春联一定是用大红纸裁剪,请村里会书法的老人书写的,每次和爸爸贴完春联,手上都会变得红通通的,沾满了喜气。
年三十夜,我们都会坐在暖和和的炕上,喝着茶水,守着电视,长辈们会说着一年的感悟和收获,教诲小辈们。等到春晚开始时,各家各户就开始包水饺了。窗户被蒙上一层厚厚的雾气,屋外不时出来几声狗叫打破宁静的夜,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团圆愉悦的气氛中。
伴随着春晚的倒计时是整个村子的鞭炮声、狗叫声和生火下水饺的声音。同爸爸和爷爷来到寒冷的院子,爷爷用竹竿将鞭炮挑起,爸爸用火机将引信点着,瞬间宁静被打破,一片热闹在叫喧着新年的到来。
鞭炮声停歇后,各家各户基本就开始下水饺,关系近的同族此时也可以出来拜年了。而我们孩子却可以开始央着爸爸给未点燃的鞭炮或者去买五角一小包的“蚊子草”和甩雷,此时整个村子的街道上都可以看到孩子们骄傲的拿着“蚊子草”或者甩雷玩。
大年初一早上,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不停地往嘴里塞着饺子以期望能吃到“元宝”。那时,妈妈总会给我一碗有“元宝”的水饺,吃到硬币的时候欢天喜地,非要给家里每个人看,长大后才在笑语中知道,每次包水饺放元宝妈妈都会做个记号,这才有了小时候我的好运气。
吃完水饺,会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走门穿巷地拜年,说着喜庆的话,常常两手空空的进门,然后口中吃着糖,兜里揣着糖出门。等一天结束,兄弟姐妹们凑在一起数着兜里的糖,然后说着新一年的愿望和憧憬,慢慢走回家。
那时未来太美好,它带给我们太多不安分的想法,不可名状的安慰,不切实际的憧憬,不曾想象的蜕变。但还是,那么充满着魅力,让人在忙忙碌碌得奔向它的时候,放下曾经的故事。
新的一年,城市会重新恢复热闹,小城会重新变得安静。而你,一如既往的在世界某个角落,任岁月无常,依旧不忘。
也希望你,无论在世界的那个角落,任岁月碾转,依旧能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