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却道: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秋意正爽,月牙渐满渐明。又临一个团圆夜,“早又是,中秋佳节”。
今夜月儿满,意在团圆。一家人能在此刻围着一张桌子,吃着家乡菜,把酒言欢,想来该是一幅多么温馨惬意的画面。这是我们的中秋,也是每个人都期待的一夜。
正如郭应祥提到的“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虽说举家团圆难以实现,但是吃月饼或许可以成为此夜中国人都会做的事吧。
我平时不喜零食,父母也少买,渐渐觉得月饼只在中秋才有,月饼的味道代表中秋的味道。然而人越长大,有些东西却消逝了。月饼成了常见之物,吃起来也就少了些味道。至于是什么,没人想去在意。
记得有个中秋假期去了同学家乡玩,我第一次见月饼是如何做出来的。出于好奇,我尝试着做了人生第一个月饼。为了凸显是我做的,就把月饼从模具中拿出来,又捏进去一个小圆。阿姨看到后批评我说:“月饼怎么可以缺一角,不是圆的呢,它就像天上的满月,就得吃一个圆满。” 我虽然知道也有其他形状的月饼,却并没有反驳。不是出于礼节,是因为当时完全赞同了她。
月饼本就是有独一无二的意义,它是一个满月,一个家的思念,一份缺一不可的期待。平时的月饼少了的那种味道应该就是对家的挂念吧。
今年的中秋来的比往年早了许多,天还没有很凉,正合我意。虽说“本是佳节,何妨凉意”,但你可曾知道“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团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月下叹着各自的凄凉,蘸着泪和墨写下那些伤感惆怅的思乡之句,秋风的凉岂不加重了悲伤。独在异乡为异客,此刻的团圆对于他们来说却成了一件多么奢求的事,只能孤身一人望着明月悲秋叹息。
因为各种各样的缘故,或求学,或工作,他们有家难回,即便中秋月满的团圆之夜,也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平时酣畅的美酒此时也带着些许的苦涩,和泪而饮。明月皎洁的光辉打在脸上,不是温柔,而是钻心的思念之痛。
苏轼发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虔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即便相隔千里,不可共饮一酙酒,共享母亲亲手做的月饼,至少可以共赏一轮明月。“人不见,意甚念”,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吧。
一月,一酒,一思念,与尔共钦 。